《Less》書評:不如他人

62386248_441367870010315_144654923731042304_n我最近在看一本名為《Less》的同志小說。主角Less是一位年近五十的同志小說家,他在二十幾歳的時候曾經跟一位比他大二十歳的大師級詩人在一起,但他四十幾歳的時候則是跟一位比他小二十歳的青年交往。然而,正當Less要邁入生命的後半段時,那位現在已經三十幾歳的情人找到了跟他年紀相近的伙伴,所以與Less分手。

小說中提到Less那一代人和他這兩位情人分屬的兩代,三代之間在意識形態上的矛盾和對立。詩人的那一代同志甚至不認為自己是同志,也沒有什麼同志歸屬感。詩人本身是雙性戀,沒有公開出櫃,也沒有被文學圈歸類為一名「同志」詩人;比他年輕的那位青年Freddy屬於年輕一代,他們公開承認他們同志的身份,他也善於跟「同志」作家圈社交。

Less的小說在這些年輕世代的圈內作家眼裡,是對同志身份太悲觀的風格。Less本身也有點自卑:他知道他不是天才(不過他跟詩人交往的期間身邊都是天才);跟Freddy交往時,則被視為不夠gay,不如年輕一代以同志身份為傲,也不是對同志圈有責任感的同志作家。他的姓也暗示他不如別人(less than)的身份。

他為了婉拒Freddy的婚禮邀請函,決定去國外旅遊。在出發之前他與經紀人見面,才得知他最近寫完的小說剛被出版社退稿,因為跟以往一樣,主角又是一個自覺委屈的中產階級白人同志。有趣的是,故事中Less的小說其實跟這本小說Less有許多相似之處,比方說,主角都是年紀比較大、充滿疑惑的白人同志,他們懷念過去的身世。不過,在現代社會,一個白種同志一般來說並不是很大的問題,多得是更受壓迫的社群。然而,在他出發之前,他沒辦法看到自己世界之外的一切,只是一再重複一樣的故事。

讓我比較產生共鳴的部分,是他在講那些經歷過第一代愛滋病危機的同志,他們活到晚年的感受。在缺乏模範的情況下,那一代的同志不是很清楚要有尊嚴地活到老。更進一步來說,對同志而言,什麼是「有意義」的存在?身為同志,是要效仿異性戀社會的典範,結婚、生下(或領養)小孩嗎?這些問題也牽涉到我上述的「矛盾和對立」。早期的同志運動其實意圖為顛覆以異性戀為正統的關係典範。最近台灣才剛通過婚姻平權法案,但反對這個法案的萌萌竟然無意識地呼應早期的同志運動,也就是性解放的觀點:同性戀者不應該(或不適合)受「正統」異性戀關係的壓迫影響;萌萌口中的「不反同,反同婚」也是套用這個道理。在婚姻平權法案之前,台灣曾有「多元成家」法案,更符合性解放運動的觀點,不過沒有通過。在某方面來說,現有法案比較傳統,同性戀關係也受限於傳統典範;不過,這同時也是一個比較踏實的觀點,同性戀者不因為性取向並而比異性戀者更有智慧,也是繼續複製異性戀社會中的階級與種族不平等。

總之,還沒看完,不過我還是很推薦這本小說。